村民 闭塞穷困的千年古村靠乡村旅游“翻了身”,村民变股民吃上生态饭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王琳 刘昊
胡林古,一座隐藏在青州南部群山中有着千年历史的小村落,曾经的它古板闭塞、鲜有问津。随着青州全域旅游的发展,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已然化身为全新“网红打卡地”,背靠合作社这棵大树,村民年均收入可达五万元。而作为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模范生”,胡林古村的“出圈”走红并非偶然。

村民 闭塞穷困的千年古村靠乡村旅游“翻了身”,村民变股民吃上生态饭
文章插图
穷则变:“闭塞”是缺点也是优势,原始风貌适合搞旅游
“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从青州市区出发,一路向南,穿越层层群山,尽头便是胡林古村。
初夏时节,走进胡林古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山翠绿美到极致,村内石屋依山而建透着远离尘嚣的古朴;错落有致的石堰排成古香古色的村路,崎岖蜿蜒伸向云端;最有韵味的还属山头那片千年板栗林,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默默见证了整个村庄的转变……
“交通闭塞、缺水少地,以前我们村祖祖辈辈只能靠天吃饭,我跟大多数村民一样,多年来背井离乡漂泊在外。”村党委委员张子旺对家乡的华丽转身感慨万千,曾经的他在村里吃不饱穿不暖,无奈之下只能跟其他村民一起外出谋生,受尽了苦难。

村民 闭塞穷困的千年古村靠乡村旅游“翻了身”,村民变股民吃上生态饭
文章插图
劳动力流失,村庄空心化严重,使得本就偏僻的山村变得更加潦倒。青州胡林古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化龙回忆,2015年他刚来到村里时,到处是上锁的宅院和坍塌的老屋,雨后的道路狭窄泥泞。“当时村里的路基本没有硬化,路面窄得两辆车都错不开。村里土地百分之七八十都是荒芜的,基本没有年轻人,只剩二三十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闭塞的交通阻碍了村庄发展,但也使村庄的原始风貌得以保留。“胡林古村环境非常美,像世外桃源,如果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底子非常好,通过产业、生态、文化的打造,真正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头脑活泛的刘化龙结合村子的优缺点,心里有了谱,很快理出了一个大概的发展方向。

村民 闭塞穷困的千年古村靠乡村旅游“翻了身”,村民变股民吃上生态饭
文章插图
变则通:承包地、宅基地都能入股,村民全部变股民
“我们这个村有上千年历史,虽然在大山里,但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村支部书记孟庆利如数家珍,有记载的村史就有600多年,抗战时期这里是益都县委县政府的驻地。村里现在还有司马懿观星台,跑马场、狐仙洞、千年板栗林等景观。”
“依托与生俱来的古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带胡林古村脱贫致富。”孟庆利和刘化龙的想法和不谋而合,一场关乎于古村蜕变的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令他们两个没想到的是,村民们对于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并不看好,在他们看来,穷乡僻壤搞旅游简直是“天方夜谭”。
只有从老百姓的期盼出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用户和支持。驻村后,刘化龙和村两委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和村民家中,走访了每一位村民,形成了几十页的调研笔记。一条条数据背,是真走真访摸清的村民所盼所想,更是真心实意谋发展的行动力量。
真正改变村民看法的是村里打出了第一口井,他们意识到孟庆利和刘化龙是“干大事”的人。

村民 闭塞穷困的千年古村靠乡村旅游“翻了身”,村民变股民吃上生态饭
文章插图
过去的胡林古,水是制约村庄发展的重要因素,年过七旬的陈贵贤老人告诉采访人员,以前村里常年缺水,一旦遇上大旱之年,村里用水全靠从五六里外往回挑。2015年12月,历经4个多月的努力,穿透260米的岩层,胡林古村的村民终于用上了自己村里水。
有了水,村庄发展就有了希望。2016年10月,潍坊龙瑞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与青州胡林古龙泉乡村旅游合作社联合成立了胡林古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村民可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以及现有树木折价入股,实现了从全体村民由农民到股民的转变。
“让村民加入合作社,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带动他们致富。”刘化龙说,合作社采取保底加分红的分配方式,不论经营状况如何每人每年都有5000元的固定收入。除了拿分红,村民们还可以进入合作社打工,平均一天工资在两百元左右,一年到头挣五六万元。
村民|闭塞穷困的千年古村靠乡村旅游“翻了身”,村民变股民吃上生态饭
村民 闭塞穷困的千年古村靠乡村旅游“翻了身”,村民变股民吃上生态饭
文章插图
通则久:在外漂泊的村民都回来了,提起家乡倍有面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