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 09


包拯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 09
文章图片

包拯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 09
文章图片
【包拯|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 09】
包拯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 09
文章图片

包拯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 09
文章图片

包拯 农夫报案牛舌头被人偷了,包拯:把牛宰了,小偷自然就会来自首 09

泱泱中华 ,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 , 清廉与公正一直是衡量一位官员能否名垂青史的重要标准 , 而人们每每谈及此 , 则不得不提铁面无私 , 嫉恶如仇的父母官——包拯 。
自古以来 , 歌颂包拯清廉为官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 , 从南宋开始 , 就有以包拯为主题创作的故事和戏曲 , 元代的杂剧中更是有大量的包公形象和情节.
为了表达对包拯的敬仰 , 老百姓们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纪念包拯 , 更是多次改编传说故事 , 以表达对包大人的追念与敬仰 。
时至今日 , 仍然有许许多多电视剧与电影题材以包拯的故事为主题 , 可见其为官公正、清廉一生的精神对华夏民族的影响之深 , 那么包拯 , 究竟是为什么受到不同身份 , 不同时代的人如此的爱戴呢?
才孝双全少年时北宋真宗时期 , 庐州地区有一户寻常人家 , 夫妻二人拉扯着一个聪慧可爱的男孩 , 他就是幼年包拯 。
他勤奋好学 , 又事事以父母为纲 , 其孝心和才气都是远近闻名 。 到了一定的岁数 , 他开始熟读诗书 , 想要在仕途上一展宏愿 。
宋仁宗天圣五年 , 包拯就考中了进士 , 当时的他才二十八岁 , 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年纪 , 而同样考中进士的同学 , 大部分都已过来而立之年 。 包拯的前途一片光明 , 街坊四邻无不艳羡和称赞包家出了个好儿孙 。
包拯被授任为大理评事 , 专门负责审理案件 , 出任江西的知县 。 一众亲朋好友祝贺 , 包拯却说父母年纪大了 , 江西太远 , 不方便照顾年迈的父母 , 请求在合肥附近谋个官职 。
随后他便在安徽省内做监税 , 而父母实在太过年迈 , 包拯又整日忙于公务 , 最后只能辞去官职 , 回家赡养父母 。
几年过去 , 年老的父母相继离世 , 包拯将他们好生安葬 , 按照习俗在父母的坟墓边筑起了一间小屋 , 为父母守孝三年 。
听闻此事的人 , 无一不为包拯的孝心所感动 , 但同时也为他的前途扼腕叹息 , 同乡好友纷纷劝慰 , 直到景佑四年 , 包拯前往京城听选 , 才成为一方知县 。
初上任 , 智断牛舌案俗话说百善孝为先 , 包拯为父母守丧尽孝心的故事传遍一方 , 为他积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 但是为官一方 , 光有好印象是不够的 。 作为一位父母官 , 更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 对包拯来说 , 就是处理百姓之间的纠纷 。
衙门的状鼓“咚咚咚“被敲个不停 , 原来是位农夫 , 他火急火燎地告诉包大人 , 说自家养的牛舌头被人割去了 。
这桩案子令在场的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 凶手只割去牛舌头 , 牛身上的其他部分完好无损 , 家中也没有财物丢失 , 农夫和家人更没有生命危险 , 既不是图财又非害命 , 这是怎么回事呢?
包拯静静思考了一会 , 问农夫道:“你家牛舌被割 , 有没有别人看见?“农夫想了想 , 说:“回大人 , 小的以问过四邻 , 都说没有看见 。 ”
“那你来报案 , 有没有人看见?”“小的一发现我家的耕牛舌头被割 , 就立刻赶来报案了 , 无人看见 。 ”“那好 , 你现在回去 , 把家里的牛宰了吧 , 另外 , 牛舌头被割的事情不要告诉任何人 。 ”
农夫犹豫了一会 , 便回去照办了 。 在当时的朝代 , 耕牛作为重要的生产工具 , 普通百姓是不能随便杀戮的 。 没过多久 , 又有一位农夫前来报案 。
包拯照例升堂 , 问他所报何事 , 原来他是来举报邻居私自在家中屠牛 , 而这位邻居恰恰是奉命屠牛的牛舌被割的主人 , 包拯听完他的话 , 立刻沉下脸来 , 惊堂木重重地落下 , 呵斥道:“你这刁民 , 割了人家耕牛的舌头 , 又来举报屠牛 , 胆大包天 , 道德沦丧!”
来报的农夫登时就吓破了胆 , 原以为自己的恶劣行径无人知晓 , 却被包大人看得清清楚楚 , 只好供认自己的罪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