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老师800万,武汉大学的学生自己造了一颗卫星,还送上天了


花了老师800万,武汉大学的学生自己造了一颗卫星,还送上天了


文章图片


花了老师800万,武汉大学的学生自己造了一颗卫星,还送上天了


文章图片


长征8号运载火箭一次把22颗卫星带上天 , 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的记录 。
而在这22颗卫星里 , 还藏着一项创举——“启明星号”学生卫星 。
这颗卫星完完全全由武汉大学的学生自己打造 , 发射成功后 , 学生们在地面就可以直接和卫星进行实时互动 , 在太空中完成相应的实验 , 解锁科研新姿势 。

长征8号运载火箭发射
不过 , 这颗卫星可不便宜 。 从制作到发射 , 前后花了800万 。
这800万 , 用的还是学校老师自己的科研经费……
不如来做颗卫星吧!“启明星”项目 , 是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两位教授——巫兆聪、金光 , 一起牵头的 。 他们之所以想自己做卫星 , 是源于一次学生的论文答辩 。
答辩中 , 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向他们反映了一个情况:自己有很多新想法 , 但却没有合适的数据来研究验证 。
这个情况确实是遥感研究的“通病”——目前 , 国内能找到的很多数据都是国外的 。 能拿到的数据 , 不符合自己的研究需求;自己想要的数据 , 却怎么也拿不到 。 没有自己的卫星 , 怎么可能有自己的数据呢?

学生们正在研制和测试“启明星”
巫兆聪教授主要从事遥感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金光教授更是我国航天光学遥感卫星研发的领军人物之一 , 之前著名的“吉林一号”卫星就是他参与研制和组织实施的 。 一颗自己的卫星 , 对遥感研究的重要性 , 他们再清楚不过 。
两个人凑到一起一合计 , 武汉大学的相关专业水平已经具备了一颗卫星所需的团队研制实力 。 既然这样 , 为什么不自己筹集经费 , 做一颗自己的卫星发上天呢?有了自己的卫星 , 只需要对它发个指令 , 想要的数据很快就能传下来 。 这样的研究做起来多爽?
于是 , “启明星”项目就这样开始了 。
为了支持这个项目 , 原本作为高端人才被引进武汉大学的金光教授 , 毫不犹豫地从学校给他的1000万科研启动经费中 , 拿出500万 , 专门用于“启明星”卫星的研发 。
3年烧了800万 , 这钱花得值!研究经费到位了 , 研究团队怎么组织?
老师们大胆地提出“让学生们自己动手”的想法 。 以前 , 学生们大多做的都是一些算法和软件开发工作 , 而遥感卫星的设计、制造远比这些复杂得多 。 把卫星研制交给学生 , 能让原本只有单一学科背景的同学们通过参与其中的工作 , 更快地成长为遥感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
抱着这样的想法 , 2019年4月 , 他们在武汉大学校内发出了“招贤”邀请 。 很快 , 经过筛选、考核 , 一支由武汉大学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组成的“启明星”卫星研制团队正式成立了 。

参与“启明星”项目研发的部分学生合影
要对得起老师的信任和500万研究经费 , 学生们在卫星研制上一点都不敢马虎 。 他们按照卫星研制的一般环节 , 组成了机械、热控、姿态控制、星务、通信、电源动力等几个研发小组 , 前后共有50人参与到整个研发过程中来 。
而他们 , 也确实没让老师们失望 。
就拿“启明星”8个波段的夜光遥感技术来说 , 已经算得上是同类卫星里的翘楚 。
夜光遥感 , 是利用遥感技术从太空观测地球在夜间发出来的光 。 过去的卫星夜光遥感画面是黑白的 , 只有明暗的区别 , 想看到更多的细节 , 就必须增加波段 。 我国此前的大多数遥感卫星 , 一般配的是3波段 , 能看到红、黄、蓝3种颜色 。
但负责这部分设计的李津津却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我们能不能看到更多细节?
抱着这样的想法 , 她和同学们逐渐把“启明星”上的波段增加到8个 , 比之前我国的同类卫星多了2倍多 。 而波段的增加 , 并不像搭积木一样容易 , 从3到8看似只是数字的变化 , 可从技术上却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
8波段的“启明星”夜光遥感频率最终实现了覆盖400~1000纳米范围 , 远超人眼可见光频率的480~650纳米 。 这就意味着 , “启明星”所呈现出的图像 , 不但可以像人眼一样逼真 , 并且可以看到更多人眼看不到的细节 。

“启明星”
2021年底 , 这颗大小只有40×30×40cm , 重19.2kg的“启明星”顺利完成了设计、制造、生产、调试的全过程 , 并在2022年2月运抵文昌 , 完成了星箭组合的相关测试 。 金光教授又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300万 , 为“启明星”买了长征8号的“车票” , 让它在2月27日顺利升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