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年后第一个重要节日,应该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


过了年后第一个重要节日,应该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


文章图片


过了年后第一个重要节日,应该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


文章图片


过了年后第一个重要节日,应该就是“二月二,龙抬头”了。


文章图片


不知道这个节日的人应该不多 , 但它的起源在哪里 , 为什么这么叫 , 以及有哪些风俗讲究 , 估计能说个一五一十的人不是太多 。

今天就聊一聊 , 咱们先聊官方的 , 再聊传说 , 中间聊风俗讲究:

01、星象:见龙在田龙抬头
古时候科学不太发达 , 人们就看天、看太阳纪事 。
他们把黄道(从地球上看太阳一整年走过的路线)旁边的28组星象当成坐标 , 看它们轨迹来观测记录天象 , 推算季节、节气等等 。
这28组星象被称作“二十八星宿” , 它们又被七个七个地分为四组 , 分别是:东方苍龙 , 西方白虎 , 南方朱雀 , 北方玄武 。
东方苍龙这个星象在图样上 , 就像一条长龙 。 它7个宿分别是:角、亢、氐、房、心、尾、箕 。 分别代表着这条“龙”的各个部位 , 比如角代表的就是龙角 , 亢代表的就是龙的咽喉部位 。
知道了这些后 , 咱们就进入正题:

这东方苍龙星组合的运动轨迹 , 大致和农时周期差不多 。 开春时“大龙”就在地平线上升起 , 最先升上来的是龙头 , 就是“角” , 古人就把这种星象叫做“见龙在田” , 也就是龙抬头 , 这一时期通常在春天农事刚开始时 。
到了夏天 , 龙在中天就称为“飞龙在天”; 秋天大龙也继续向西移动 , 叫亢龙有悔; 冬天龙就转到了地平线以下 , 就像龙低了头 , 也被人称作是“群龙无首” 。
其实 , 龙抬头不是说真有条龙在这一天 , 而是从星象上看 , 这天基本上正处于“龙抬头”的状态 。
那为什么偏是二月二呢?咱们继续往下聊:
02、圣旨:宰相上本 , 二月多了个节
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 最早有史料记录是在元代以后 , 关于二月的节日是在唐朝:
唐朝之前 , 春天总共有三个节 , 一是正月初九玉皇生辰 , 一是正月晦 , 也就是正月的最后一天 , 还有一个就是三月的上巳节 。

唐德宗(就是《醉打金枝》里那个老皇上)的宰相李泌有天瞎琢磨 , 突然发现这事儿不太公平:春天仨月 , 正月俩节三月一个节 , 二月呢?啥也没有!那不行 , 得找皇上聊聊去 。
于是他就上书说了这件事 , 德宗一看 , 也是!
君臣一合计 , 就把正月晦这个没太大意义的节日给废了(真随意!) , 把二月初一叫作“中和节” 。
五代的《南梵新闻》里说:李泌谓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 人们互相赠送百谷果实、种子 , 叫作“献生子” 。 但是没人提二月二什么事 , 大概都过的二月初一 。
一直到元代 , 文人熊梦祥的《析津志》在写风俗时提到“二月二 , 谓之龙抬头” , 这也是第一次官方提到二月二这个节 , 却没再提初一 。
当时北方人讲究在这一天吃“龙须面”、吃烙饼叫“龙鳞”、包饺子叫“龙牙” 。

也就是说从元代开始 , 就有了二月二的说法 , 风俗上讲究吃面、吃饼、吃饺子;到了明朝 , 讲究就又翻新了 , 多加了撒灰引龙、熏虫避蝎 , 以及剃龙头 , 忌针线 。
清朝时的史料中还记载有:二月二吃荤素饼 , 还要“以油烹而食之” 。 就是煎饼了呗!
03、传说:青龙受罚 , 百姓解救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
传说有个皇上耽误了祭天的时辰 , 就没祭天 。 地上的皇上误了事 , 天上的皇上可不干了 , 于是玉帝就下令惩罚下界 , 命令“三年不准降雨” 。
这惩罚可苦了天下百姓 , 很快井也干了 , 河也断了 , 田里的庄稼也旱死了; 余粮吃完之后 , 慢慢就有不少人给饿死、渴死了 。
龙王管着雨水却不敢抗命 , 只能眼看着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 实在看不下去 , 也只能找其他神仙喝酒去了 , 喝醉了就睡觉 , 眼不见心不乱 。

龙王的小儿子青龙看不下去了 , 就趁着父王喝醉 , 偷偷给人间布了场雨求了苍生 。
这事很快就被玉帝知道了 , 于是一道天旨 , 把小青龙给压在大山之下 , 并立下个碑 , 碑上刻道:擅自降雨触天规 , 当受山下万年欺 。 要想重回龙王府 , 除非金豆开花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