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文章图片

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河西走廊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河西走廊 , 位于黄河之西 , 夹在祁连山脉和阿拉善高原之间 , 西连大沙漠 , 东西长约一千公里 , 南北宽从十到百公里不等 , 含今天的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兰州、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在黄河以西地区 , 因形似走廊而得名 。
河西走廊既是中原连接新疆以及中亚的交通孔道 , 又是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带 , 地理位置重要 , 称之为东亚陆上马六甲海峡一点不为过 。

东亚的马六甲海峡——河西走廊位于武威市的乌鞘岭 , 海洋季风最远只能吹到此处 。 这里既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线 , 又是中国大陆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的分界线 , 同时也是东亚季风到达的最西端 。
整个河西走廊气候干旱 , 戈壁和沙漠广泛分布 , 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 。
但是幸亏有祁连山的存在 , 滋润哺育了整个河西走廊 。 祁连山东西长约1000公里 , 年径流量约158亿立方米 , 涵吐近千条大小河流 , 在山前形成了富饶的绿洲和大片草原 。
祁连山的融雪在河西走廊境内形成三大河流——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内流水系56条脉流 。
河西走廊主要河流 , 其中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东段 , 中部是武威盆地 。
黑河水系在张掖、临泽、高台之间及酒泉一带形成大面积绿洲 , 是河西重要农业区 , 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 。
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 , 中部走廊为疏勒河中游绿洲和党河下游的敦煌绿洲 。 一个个绿洲像小岛一样散落在茫茫沙漠戈壁中 , 成为农耕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
时人有云 , “终岁雨泽颇少雷亦稀闻 , 惟赖南山融雪回合诸泉流入大河分筑渠坝 , 引灌地亩 , 农人亦不以无雨为忧” 。
此外 , 据史书记载 , 秦汉时期 , 祁连山脉曾生长覆盖着广袤的植被 , 西从敦煌与西域相交的伊吾(今哈密) , 东至天祝乌鞘岭 , 森林和草原延绵1000多公里 , 放牧条件十分优越 。
史载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后 , 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 可见自秦汉开始 , 祁连山腹地及山脚就有大片草场 。
如今祁连山仍然有水草丰美的山丹马场、皇城草原等草场 。 因此 , 河西走廊这种亦农亦牧的条件 , 决定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几千年来在此反复争夺厮杀 。
河西走廊虽然土地面积辽阔 , 但不适宜利用的戈壁、沙漠、山地和寒漠等占大部分 。
在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 , 河西走廊北部 , 分布着中国第二大沙漠——阿拉善大沙漠 。 河西走廊许多地段深入到阿拉善高原中部 , 多有沙碛 , 间有绿洲相连 , 如额济纳河(即黑河)、居延海(黑河下游终端湖)等 。
然而 , 历史上河西走廊沙漠戈壁面积并不像今天这么大 。
自明清以后 , 随着移民不断增加 , 农业活动的加剧 , 导致今天内陆河上游地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减少 , 冰川面积缩小 , 雪线上升 , 草场退化 , 水土流失;中游的绿洲地区 , 农田盐渍化、荒漠化 , 水质污染 , 古城址废弃;下游地区 , 终端湖消失 , 沙生植物枯萎 , 物种减少 , 沙尘暴肆虐 。
这也是河西走廊今天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

在中原王朝与游牧帝国之间地理角度上看 , 中国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 使得在北宋以前 , 河西走廊是中国历史上对外联系的最重要窗口 。
古代中原王朝东、东南、南三面环海 , 受制于航海、造船技术和气候条件 , 大海成为当时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 。
西南是长年冰雪的青藏高原 , 翻越起来极其困难 。 东北寒凉 , 受到限制;北方大漠 , 也不易通行 。 加上西南、东北和北方长期以来属彪悍的少数民族占领 , 人口定居点过于分散 , 不易供给 。
从文明角度上看 , 自秦汉以来 , 中国封建王朝力量在东亚长期处于压倒性地位 , 无论是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 与中国同属儒家文化圈 , 其中朝鲜和越南等国还处于传统宗藩体系内 。
与之相对 , 中亚地区乃至更远的中东、欧洲地区与中国属于不同文明 , 相互交流倒是更能取长补短 。 丝绸之路途经河西走廊 , 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纽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