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捞1000多斤,重庆“鱼坑”变鱼库,父子日入12万,真相是什么?


一天捞1000多斤,重庆“鱼坑”变鱼库,父子日入12万,真相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一天捞1000多斤,重庆“鱼坑”变鱼库,父子日入12万,真相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一天捞1000多斤,重庆“鱼坑”变鱼库,父子日入12万,真相是什么?


文章图片


一天捞1000多斤,重庆“鱼坑”变鱼库,父子日入12万,真相是什么?


巫溪县的李姓父子在挖地窖时 , 突然间挖出了泉水 , 还有很多鱼儿不停地往外冒 。 每年汛期是“鱼泉”出鱼的主要时期 , 一天可捞1000多斤 , 每斤售价120元 , 李家父子通过卖鱼就获得了不菲的收入 。

如今 , 这件怪事的谜底已经解开 , 原来“鱼泉”和地下暗河相互连通!每年5月~10月 , 当地河流进入主汛期 , 暗河水位也随之上涨 , 大量的鱼儿便可游入“鱼坑” 。 据调查 , 从“鱼坑”中冒出来的鱼品种单一 , 当地人称为“油桶子鱼” , 其学名为云南盘鮈(D. yunnanensis) 。
多年来 , 李家父子靠着这个“聚宝盆”做起了卖鱼生意 , 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 参观“鱼坑”的同时又尝到了美味的“油桶子鱼” , 生意向来不错 。 云南盘鮈肉质细嫩 , 营养价值很高 ,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滇池、盘江以及元江水系 , 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 开发潜力巨大 。

不过 , 今后野生的“油桶子鱼”就只能看、不能捕了——从2020年7月1日起 , 长江重点水域全面禁渔 , 巫溪县积极响应 , 县域所有天然水域进入了十年禁渔期 。 从“神奇鱼泉”中涌出的野生鱼也被纳入了保护范围 , 禁止任何人擅自捕捞、出售 , 人工养殖或是替代捕捞的最佳出路 。
河北“鱼泉洞”也冒鱼?
除了重庆巫溪县的“神奇鱼泉”景观 , 我国北方地区也有一处广为人知的“鱼泉” , 名为“鱼谷洞” 。
鱼谷洞位于河北省涞水县的野三坡风景区 , 山涧溪流众多 , 环境清幽 , 被誉为北方的世外桃源 。 在距离紫石口村2公里处的小西河东岸 , 有一处被称为“鱼谷洞”的出泉山洞 , 泉水平均流速为0.42m3/s , 水流常年不断 , 但大多数时间都只有水 , 没有鱼 。

据紫石口村的居民介绍 , 80年代时当地人就摸清了鱼谷泉的出鱼规律:只在每年谷雨时节(4月20日前后)才会冒鱼 , 多的时候一天能捞3000斤鲜鱼 , 共持续8~10天左右!涞水县县志对此也有简要记载:“鱼谷泉 , 因从泉洞中向外喷鱼 , 多时达两千余斤 , 被列为我国奇闻” 。 由此可见 , 鱼谷洞确实是个隐藏的“鱼库”!
经专家鉴定 , 从鱼谷泉中冒出的鱼也只有一种 , 它的真实身份是石口鱼 , 也叫钱鱼、赤鳞鱼 , 学名为多鳞白甲鱼(Scaphesthes macrolepis) 。 这种鱼体型不大 , 但是名气却不小 , 是古代帝王御膳的上等菜品 。 在民间 , 还有人将多鳞白甲鱼和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以及渤海的弓鱼、油鱼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鱼”!

在对“多鳞白甲鱼”的词条介绍中 , 有如下重要信息 , 和鱼谷泉周边村民的介绍高度相符:
(多鳞白甲鱼)常借山涧熔岩裂缝与溶洞的泉水越冬 , 10月之后入泉 , 翌年4月中旬出泉 , 出泉时间多集中在下半夜 , 出泉时头朝下、尾朝外 , 集群而出 , 一般在8~10天内离开越冬处 。
鱼谷泉为何会“出鱼” , 而且只在谷雨前后?
鱼谷泉的形成并不简单 。 从地形结构来看 , 鱼谷泉地处深山峡谷 , 当地山体多是石灰岩 , 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 当地表降水沿着裂缝渗入岩体后 , 便会与碳酸钙、二氧化碳相互反应 , 形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 从而不断侵蚀岩体 , 形成地下空洞 。

事实上 , 鱼谷泉所在的山区是我国北方面积广阔的一片喀斯特地貌 , 山体内部很容易发育出地下洞穴、暗河、溶洞等特殊景观 , 这些地下溶洞交错联通 , 结构复杂 , 相当于是一个储水、储鱼的地下仓库系统 。
经过地质勘探 , 研究人员发现鱼谷洞的内部结构分为上下五层 。 其中 , 最底下的1~2层内部空间较小 , 洞厅低矮 , 形成的景观也相对单一;第3~4层是主要的溶洞 , 内部空间开阔 , 且发育出了形态完整的钟乳石景观;第5层的发育程度最高 , 钟乳石形态各异 , 规模庞大 , 令人叹为观止 。

除了流水侵蚀 , 历史上5次地质构造作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野三坡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很特殊 , 正好位于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的交界处 , 因而地质活动频繁 , 山体存在挤压、抬升等地质构造过程 。 在抬升间歇期 , 地下暗河不断发育 , 最终与地表河流相互联通 , 多鳞白甲鱼等溪流鱼类因此进入暗河系统 , 并在特殊时期集中“爆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