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男子为换奶粉钱,18元贱卖传家宝,2年后有人出价40亿


1976年,男子为换奶粉钱,18元贱卖传家宝,2年后有人出价40亿


文章图片


1976年,男子为换奶粉钱,18元贱卖传家宝,2年后有人出价40亿


文章图片



1976年 , 男子怀抱自家六代的传家宝瓷瓶 , 走进一家文物商店:“30块要不要?”老板一看就嗤之以鼻:“最多18块 。 ”谁知2年后 , 有人出了40亿的高价 , 只愿买下这只瓷瓶 。
男子名叫朱立横 , 是扬州机械厂里的一名普通工人 , 家里虽不是什么大富大贵 , 但小日子总算还过得下去 。
然而1976年 , 一场唐山大地震 , 让全国上下闻震色变 , 百姓手里仅存的一点闲钱也在日复一日的防震中消耗殆尽 。
与其他人相比 , 朱立横显得更为艰难一些 。
妻子刚生产完 , 便病倒了 , 儿子才46天 , 因奶水不足而整日嗷嗷待哺 。 这大人尚且能忍一忍 , 可刚出生的娃娃 , 如何忍受得了?
所以无论如何 , 也要先解决孩子奶粉钱的问题 。
突然 , 朱立横想起家里的某样东西 。

在母亲的床底下 , 藏有一只梅瓶 。 自小 , 朱立横便知晓家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 那就是不管家里再怎么困难 , 都不能卖了这梅瓶 。
虽然朱立横不清楚这梅瓶的来历 , 可眼瞅着人都快过不下去了 , 这瓷瓶搁在床底下 , 说不定哪天余震来了 , 被砸个稀巴烂也是可惜 , 倒不如趁现在拿出去换点钱 , 还能维持一段时间的生计 。
朱立横没敢告诉母亲和妻子 , 自己一个人偷偷回到老宅 , 从母亲床底下拖出一只尘封的木箱 , 确定瓶子完好无损后 , 便用一块黑布包起来 , 赶往镇上的文物商店 。
朱立横不懂这梅瓶的价值 , 但他觉得 , 祖上传下来的宝贝 , 再怎么着也能换来自己一个月的工钱 , 于是开口要价:30块 。 不曾想 , 这文物商店老板直接把价格对半砍:16块 。
“老板 , 16块太少了 , 要不你再多给2块?”
【1976年,男子为换奶粉钱,18元贱卖传家宝,2年后有人出价40亿】好说歹说 , 文物商店老板最终以18块的价钱 , 从朱立横手里买下了这只梅瓶 。
朱立横拿着这18块钱 , 买了一罐奶粉 , 又买了一些食材 , 才慢慢地走回家 , 不料刚打开家门 , 一把扫帚朝他迎面拍下 , 耳边响起了母亲的怒骂:“不孝子 。 ”

朱立横与梅瓶
原来 , 朱家祖上曾是朝廷命官 , 雍正皇帝念其公正廉明 , 便赏了这只梅瓶 。 此后 , 朱家便把这只梅瓶当作传家宝 , 一代代传承下去 , 到朱立横手里 , 已经是第六代了 。
50年代 , 曾有人向朱立横的母亲提出 , 愿以18石米交换这只梅瓶 。
18石米 , 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 却被朱立横母亲一口拒绝 , 因为她时刻铭记祖训:任何时候 , 梅瓶都不可以卖!谁曾想 , 六代人保管的珍宝 , 被自己的儿子以18块的低价贱卖了 。
可让朱家人更加没想到的是 , 原本以为这梅瓶到了专业人士手里 , 可以体现出它原本的价值 , 谁曾想接下来的两年 , 梅瓶只是换了一个地方 , 继续积尘 。
虽然这梅瓶颜色极为少见 , 可文物商店老板认定了它不过是清朝一个普通瓷瓶 , 从朱立横手里买下后 , 就把它放在展示柜里 , 之后便没再理会 。
直到1978年 , 这只梅瓶才再次出现 。

当时 , 北京向各省、市、地区召集了一次文物汇报展览 , 文物老板认为 , 这梅瓶颜色出众 , 为世间罕见 , 于是把它也呈报上去 。
在京展出期间 , 这只梅瓶引起了诸多人员的注意 , 当中就包括冯先铭 。
冯先铭是故宫博物馆陶瓷鉴定专家 , 他一眼便看出 , 这梅瓶并非如资料卡上写的那般 , 来自清朝 , 而是源自元代 。 更甚者 , 它极有可能是传说中的霁蓝釉梅瓶 。
霁蓝釉 , 始于元代 , 在明、清流行 , 是在1280~1300度高温下一次性烧制而成 。 因其烧制难度系数大 , 一旦烧制成功 , 釉色不流不裂 , 十分稳定 , 所以与白釉、红釉并称为釉色瓷的“三大上品” 。
虽说现在的霁蓝釉瓷有很多 , 但元代流传下来的却是少之又少 。
为了更好地给这只梅瓶断代 , 冯先铭找来了行业内的几名专家一起研究 。 经过反复确认 , 他们一致认定 , 这就是罕见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
据统计 , 世界上仅存的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只有三件 , 一件保管在北京颐和园 , 一件保管在法国吉美博物馆 , 还有就是在京展出的这一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