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传统建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 , 漫长岁月里 , 人们通过语言 , 文字将前人创造的文化等知识一代代传下去 。而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方法但,就是号称“石头上的史书”民居,它直接反应了当地的环境气候等特点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成都民间来了解成都文化 。
成都地理湿度大、云雾多,是全国日照时数和总辐射量最少的地区 。四川自古为多民族杂居地区,经过历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演变,现有14个民族居住生息 。由于多民族共处以及历代特别是清初湖、广、赣、黔、陕、甘各地移民入川,建筑式样及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 。
成都民居主要有井干式、干阑式、四合院式、调房、帐篷五大类 。在大量的四合院式民居中,按其使用功能可归纳为庄园、府第、宅院、店居、农宅等五类 。
成都的气候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都民居“外封闭,内开敞,大出檐,小天井 , 高勒脚,冷摊瓦”的基本建筑特征 。“外封闭”是四周建围墙,墙上不开窗 , 周有竹林 。其功能主要是安全和阻挡北风 。
“内开敞”是指在院内设天井,设敞口厅,设活动格扇,设望楼、设绣楼等 。主要功能是为了排湿通风,吸收阳光日照 。大出檐,院内、街道的房屋出檐皆宽,有一挑、二挑、三挑 。院内的檐下可晒谷子、挂玉米,堆柴薪,沿街的檐下可摆摊、避雨等 。
“小天井”,成都传统的民居建筑几乎都有小天井 。冷摊瓦,即瓦面可透气,草房顶亦然,这是为适应省内潮湿闷热的气候 。
【成都传统建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轴线明确,平面灵活,变化有序 , 内外结合,层次丰富”,是四川传统民居在平面空间处理上的特色 。四川民居富有地方特性,技术灵活巧妙,处理方法简洁利落 , 形态优美、自然 。四川民居尺度不追求大,讲究小巧得体、适度 。
平面空间变化有序,灵活有趣,讲究大小结合,小中见大,善于利用前低后高的地形;善于在封闭的院落中,设敞厅、活动门窗、望楼、天井,使室内外空间交融,取得开敞、外实内虚的效果 。四川民居的平面,常用的长条形、凹字形、三合院、四合院等 。规模较大的民居,则有向纵深发展,或横向发展,或纵横交错发展组成重重深院 。
成都人很注意大门的朝向 , 一般以朝南为好 。如不得不朝北、朝东,则往往在前面加照壁等 。大门,成都人又叫其为“朝门”、“龙门”,乡邻经常聚会在大门边“摆龙门阵” 。
堂屋是过去成都民居建筑中的核心,处于平面的中心位量 。一般农户,都设有堂屋,这里供祖先,同时又是接待客人的主要所场 。特别讲究的人家,则在后堂供神,前面的大堂、二堂专供接待筵席之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