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敦煌有座古城,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

敦煌|敦煌有座古城,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

文章图片

敦煌|敦煌有座古城,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

文章图片

敦煌|敦煌有座古城,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

文章图片

敦煌|敦煌有座古城,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

文章图片

敦煌|敦煌有座古城,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

文章图片

敦煌|敦煌有座古城,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

文章图片

敦煌|敦煌有座古城,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却很少有人知道

文章图片


两汉时期 , 阳关和玉门关一南一北镇守在河西走廊的最西端 , 当时中原与西域的交通皆需取道两关 , 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 。 到了唐宋时期 , 阳关和玉门关又成为了边塞的象征 , 文人骚客们以此为题吟咏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 , 这也让阳关和玉门关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 , 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有一座古城 , 与阳关和玉门关默默相守两千多年 。
据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中记载:“龙勒 , 有阳关、玉门关 , 皆都尉治” , 也就是说 , 阳关和玉门关在汉代均属于敦煌郡龙勒县管辖 。

汉代龙勒县遗址位于今敦煌市西南约70公里处的阳关镇寿昌村 , 因此也被称为寿昌城遗址 , 距离阳关所在的古董滩直线距离不到五公里 。 如果说进了阳关就是进入到国境的话 , 寿昌城就是进入国境之后的第一座城市 , 而被称为阳光耳目的阳关烽燧则像一个卫士一样 , 默默守护着寿昌城和阳关已经两千余年 。

【阳关烽燧】阳关烽燧龙勒县的名称来自于城南约90公里处的龙勒山(今名当金山) , “马八尺以上为龙”(《周礼·夏官·廋人》) , 龙勒的意思是高头大马的衔勒(马口中的嚼口) 。 据敦煌遗书中的《寿昌县地境》载 , “龙勒山 , 县南一百八十里 , 周时龙马朝出咸阳 , 暮至寿昌 , 因以至此山下遗其衔勒 , 故名龙勒山” 。

龙勒山附近雪山融化后的雪水经地下径流在山北谷底涌溢而出 , 汇流后在寿昌城南形成一个湿地湖泊 , 两汉时期称为渥洼水 , 北魏之后称为寿昌泽或寿昌海(今黄水坝水库) 。 在寿昌海周围形成了一片绿洲 , 就是现在的阳关绿洲 , 龙勒县和阳关即建造在这个绿洲之上 。

【寿昌城位置示意图】
据敦煌遗书记载 , 汉武帝时有一名叫暴利长的囚徒屯田敦煌时 , 在渥洼水发现了一群远比内地马更健硕高大的野马 , 但这些野马非常怕人 , 总是在人迹罕至的岸边饮水 。 为了能够捕捉一匹 , 暴利长在野马经常饮水的岸边用土塑了一个与他相仿的泥人 , 穿上他的衣服 , 拿着索套立于池边 。 刚开始野马到池边饮水 , 看到泥人 , 惊恐万分 , 撒腿就跑 。 但久而久之 , 野马群习以为常 , 放松了警惕 。 暴利长见时机成熟 , 便搬走泥人 , 自己立于池中 , 套住了其中最为高大的一匹野马献与汉武帝 。 汉武帝见其马体态魁伟 , 骨胳非凡 , 以为是他最尊崇的太乙神赐给他的宝马 , 起名为太乙天马 , 并作太乙之歌(“太乙”通“太一”) 。

【汗血宝马画像】
《史记乐书》中记载:“(元鼎四年)得神马渥洼水中 , 复次以为《太一之歌》” , 汉武帝写道:“太一贡兮天马下 , 粘赤汗兮沫流赭” , 意思就是这匹马身上流着红色的汗水 , 口里流出的是褐色的唾液 。
在此之前 , 博望侯张骞曾经在西域见到过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汗血宝马并向汉武帝描述过 , 但武帝并没有真正见到过 , 所以太乙宝马应该是汉武帝见过的最早的汗血宝马 , 《太一之歌》也是史书中最早对汗血宝马的描述 。 后来 , 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大宛后才得到了数十匹大宛国的汗血宝马 。
汉亡后 , 龙勒县先后经历了魏、晋、前凉、前秦、西凉、北凉的统治 , 公元499年 , 北魏将龙勒县改为寿昌县 , 525年又改为寿昌郡 , 属瓜州 。 北周保定四年(564 年)省入鸣沙县 , 隋朝时期于城内置龙勒府 , 唐初武德年间又在此置寿昌县 , 属沙州(即敦煌) 。 安史之乱后陷于吐蕃 , 归义军时期又恢复为寿昌县 , 1036年归义军投降西夏后 , 寿昌县在历史中再无记载 。 根据相关考古发掘推测 , 寿昌城可能在西夏时期毁于洪水或风沙 。

推荐阅读